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生态杂谈
发布时间:2025-04-2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聪 王继娟

 

中国乡村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在国家发展的宏大版图中举足轻重。乡村振兴战略是引领着中国乡村迈向全新发展征程的必然环节。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建议乡村采取激发村民生态意识、实现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生态系统建设等措施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与新活力。

 

激发村民生态意识

 

村委会应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生动有趣的短视频、图文资讯,展示乡村生态美景遭破坏前后的对比画面,科普生态保护知识,高效触达广大村民群体,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生态意识;开展“小手拉大手”生态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态主题课程与实践活动,巧妙借助家庭代际影响力激发村民生态意识,带动家庭共同参与生态行动;设立生态积分奖励制度,为村民建立生态行为档案,对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生态友好行为进行量化积分,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筑牢坚实群众基础。

 

实现产业模式生态化

 

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应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等绿色种植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天然、长效的养分,减少化学肥料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宣传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用微生物分解转化动物排泄物,减少恶臭气体排放,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村委会应依托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开发徒步、骑行等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挖掘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展示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与传统农具,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引导文明旅游,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持续发展,实现乡村生态与经济双赢。

 

推进生态系统建设

 

乡村生态管理委员会应依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科学规划树种种植布局,为村民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全面清查乡村现有湿地资源,明确湿地边界与生态功能分区,制定针对性保护方案;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重新种植本土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净化水质,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筑牢生态根基;设计连通各类生态斑块的生态廊道,种植本土河岸植被形成绿色植被带,促进生物扩散与交流,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改善乡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新疆师范大学,哈密职业技术学院)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