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方世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原创性概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核心方法论。“两山”理念是运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思想指南和实践遵循。“两山”理念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环境生产力、生态安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闪耀着“两个结合”的真理光芒。
“两山”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等观点,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创新理念,将传统的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关系,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友善、伙伴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深刻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依靠自然界生存和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构成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而且还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绿水青山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优质自然生态,呵护好自然界,就是呵护好人类自身。而得罪了自然界,最终倒霉的是人类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应该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山”理念将绿水青山作为金山银山的前提条件,突出了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的优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两山”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环境生产力思想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顺天地之宜,节四时之度”“山泽各致其时”“因地制宜”等观点,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将以往关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传统生产力理论转变为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物质变换的能力的生产力理论,实现了生产力理论上的深刻变革。
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产力理论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现了在坚持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物质变换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还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的科学结论,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友好互利合作关系,而绝对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中国古代就提出要“顺天地之宜,节四时之度”,通过减少人为干预,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生态平衡中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的主张。“两山”理念突出表明,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些体现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生产力或环境生产力理论。
“两山”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安全思想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斧斤以时入山林”等观点,以生态安全是民生福祉、国家安全基石的创新理念,将传统忽视生态安全的理论,转变为将生态安全作为新安全观的创新理念,实现了国家安全理论上的深刻变革。
生态安全是与生态危机、生态风险相对应的概念,生态安全具有能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保障人民生态环境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的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体现出能有效应对和解决生态矛盾和生态危机的良好生态状况。生态是否安全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影响国家安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马克思关于“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物质变换”的论述,以及恩格斯关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的论述,都体现了生态安全思想。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顺应自然的农事观、节用有度的资源观、依法治理的法治观,都有朴素的生态安全思想。“两山”理念继承和发扬了这些生态安全观,创新了国家安全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绿水青山就是生态安全的表现,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维护好生态安全。
“两山”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思想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万世其昌”“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御欲节用”等观点,以资源节约、永续发展的创新理念,将以往更多关注代内价值而忽视代际价值的传统价值观转变为注重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同时保全的价值观,实现了价值观上的深刻变革。
绿水青山作为优质自然资源,既是当代人的,也是子孙后代人的。马克思曾以土地这一自然资源为例,论述了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有机衔接问题。马克思指出:“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倡导以“万世其昌”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以“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御欲节用”“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等方式,实现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两山”理念具有深厚的永续发展思想。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彰显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可见,绿水青山既是当代人的金山银山,又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幸福靠山。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与实践要求研究”〈24&ZD001〉阶段性研究成果)